提要

我国信托行业资产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截止今年6月末达到32.43万亿元,同比增长9.7%。信托公司正从传统融资业务转型为多元化、专业化的资产服务信托等新模式,显示出良好发展态势。信托机制为财富管理和社会效应带来优势,信托公司需加强与其他资管机构的合作,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虽然行业从业人员仅1.8万人,但人均管理资产超18亿元,显示出“人少规模大”的特征。信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能力,而非人力投入,需围绕受托人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证网——投资链接

数据眼

我国信托行业的资产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具体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信托全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为32.43万亿元,与上年末相比增加了2.87万亿元,增幅为9.7%。这一增长的背后,显示出信托行业在监管引导下的积极转型,逐步从传统的非标融资业务向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转型。 信托业务的结构性变化促使信托行业的资产规模迎来快速增长。在“三分类”政策的推动下,资产管理信托和资产服务信托等新兴业务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融资信托和通道业务,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信托的专业化水平,也促进了与银行、保险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为信托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家族财富管理领域,信托公司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推动家族信托、企业传承及慈善规划等服务的创新发展。 信托行业的“人少规模大”特征也愈加明显。截至2024年末,信托行业67家信托公司的从业人员数量稳定在1.8万人左右。按32.43万亿元的管理规模计算,信托行业的平均每名从业人员管理资产规模超18亿元,远超多数金融细分领域。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信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能力,而非人力投入。高净值人群的家族信托、企业资产服务信托等业务,均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跨领域的金融知识和精准的风险判断能力。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信托业需围绕受托人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财产独立、资产隔离的功能优势,规范开展“三分类”业务,逐步形成治理完善、经营稳健、服务专业、监管有效的新格局。信托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的竞争将更加依赖于专业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