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青岛银行自1996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从地方信用社到“A+H”上市银行的转型,成为区域金融支柱。其股权结构多元化,结合地方国资与外资银行经验,促进了稳定发展。青岛银行以蓝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为特色,支持海洋经济等领域,尽管面临区域集中带来的风险,但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盈利增长。2024年,青岛银行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展现出扎根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潜力,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了借鉴。【金融界链接

数据眼

青岛银行在过去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显著的转型与成长。其资产总额从1996年的432亿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5222亿元,管理总资产突破7000亿元,显示出其在区域金融领域的强大实力。2025年上半年,该行客户贷款总额达到3684.0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7.16亿元,增长率为8.14%。贷款总额占资产总额比例49.5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表明青岛银行在信贷投放上保持了稳健的增长。 青岛银行独特的股权结构为其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前三大股东为海尔集团、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与青岛国信集团,既保证了地方国资的稳定性,又引入了民营企业与外资银行的活力与经验。这种多元化的股东结构为其在授信业务上的灵活性与创新提供了保障。 在信贷投放方面,青岛银行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蓝色金融领域。截至2024年末,该行蓝色贷款余额为167.8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75%。青岛银行的贷款结构也逐渐向高收益领域倾斜,制造业、科技与绿色贷款的增速均超过40%。这种对高潜力领域的专注,不仅提升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增强了其风险抵御能力。 尽管青岛银行在信贷投放及资产规模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区域集中度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根据评级报告,青岛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与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均显著上升,显示出部分贷款面临向不良转化的压力。这要求青岛银行在未来的授信策略中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背景下。 青岛银行在盈利能力方面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4年,该行营业收入达到134.98亿元,同比增长8.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64亿元,同比增长10.16%。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青岛银行在息差收窄的环境中实现了有效的盈利增长,其吸收存款的平均成本率在逐年下降。 青岛银行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稳健的信贷投放和多元化的股东结构,还在于其领导层的稳定与战略的延续。郭少泉的管理为银行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景在伦的接任则确保了这一发展方向的持续性。这种稳定的管理模式为青岛银行的授信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 青岛银行的成长轨迹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其在特色化深耕与区域经济结合方面的探索,值得其他银行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