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将超过60万亿元,“东数西算”工程加速落地,促进年均新增投资超过400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受益。上游硬件方面,国产替代趋势明显,数据中心建设推动硬件需求,服务器和芯片领域的厂商业绩增长显著。中游运营方面,IDC与运营商协同发展,资本和营收向西部倾斜。下游应用方面,科技企业通过西部低成本算力实现降本增效,传统行业也受益。整体来看,短期内硬件厂商业绩弹性最大,中长期运营商战略价值显现,科技企业借助成本优化提升竞争力,全链条协同推动算力产业发展。【中国家电网链接

数据眼

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将超过60万亿元,伴随“东数西算”工程的加速落地,预计年均新增投资将超过4000亿元。这一趋势对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将推动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满足其扩张和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 在上游硬件领域,国产替代的趋势明显,相关企业如浪潮信息预计2024年营收将达到857.3亿元,华为的鲲鹏服务器采购占比已升至25%。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来支持其研发和生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授信业务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随着中游运营商的协同发力,中国电信IDC收入已达到298亿元,预计在算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将达到千亿元。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与这些运营商合作,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助力其基础设施建设。 在下游应用层面,科技企业利用西部地区的低成本算力优化成本,阿里云和腾讯分别实现了显著的成本降低。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意味着对科技企业的授信风险相对较低,因为这些企业能够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来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还款能力。尤其是与传统行业如招商银行的合作,进一步说明了算力优化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的潜力。 短期来看,硬件厂商的业绩弹性最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短期贷款或信用额度支持这些企业的快速增长。中长期则需关注运营商的战略价值,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可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提升与运营商的合作深度。此外,科技企业通过成本优化提升竞争力,将是未来授信业务的重要方向。 全链条的协同发展推动了算力产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这一趋势,创新授信产品和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为自身的业务增长开辟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