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10月15日,央行公布2025年9月金融数据,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53万亿元,同比减少2338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2900亿元,同比减少3000亿元。M2同比增速为8.4%,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为7.2%,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分析指出,社会融资增速小幅回落,但直接融资需求回暖,信贷结构持续改善。企业短期融资需求回暖,中长期融资需求受限,居民中长期贷款回暖而短期贷款低迷。资金活化加速,M2-M1剪刀差大幅收窄。整体呈现社融增速微降、信贷结构分化、货币供应优化的特点,未来需关注社融与信贷的修复力度及实体需求的恢复。【同花顺财经链接

数据眼

9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53万亿元,同比少增2338亿元,存量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至8.7%。人民币贷款(信贷口径)增加12900亿元,同比少增3000亿元。企业短期贷款新增7100亿元,同比多增2500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9100亿元,同比少增500亿元。9月M2同比增速8.4%,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7.2%,环比提升1.2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大幅收窄至1.2%,创下近期新低。 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中,需关注当前融资环境的变化。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的增速放缓,显示出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影响贷款审批和风险评估的标准。对于短期贷款的需求有所回暖,银行可以考虑加大对企业短期融资的支持,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满足企业在流动性方面的需求。 中长期贷款方面,尽管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所减少,但从居民的中长期贷款增加2500亿元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可能会成为推动信贷增长的重要因素。银行应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动向,适时调整信贷政策,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机会。 M2和M1的增速变化以及剪刀差的收窄,反映出资金活化的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中,应考虑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信贷结构,推动资金向更具潜力的项目和行业流动。此外,需警惕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确保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授信的稳健性。 未来,商业银行应关注社融和信贷的修复力度,以及制造业和居民信贷的复苏情况,及时调整信贷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