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近期,多家银行大规模转让不良资产,成为四季度银行业加速风险出清的信号。这一转让潮反映出银行面临的资本优化与风险化解双重压力。不良资产处置不仅为满足监管要求,也是银行战略转型的选择。10月已有多家银行挂牌转让百亿级债权,显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活跃。数据显示,银行通过处置不良资产为可持续发展腾挪空间,并积极拓展多元化处置途径,推动业务向纵深发展。尽管面临利润增速放缓,银行经营指标依然处于健康区间,未来金融监管将引导银行加强管理,优化资产结构。【东方财富网链接

数据眼

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不良资产的集中转让,这一趋势在四季度愈发明显。近期,多家银行启动了百亿级的不良资产处置项目,反映出行业内普遍面临的资本优化和风险化解的双重压力。例如,广州农商行在10月9日挂牌转让约189.28亿元信贷资产包,这是该行自2023年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资产转让,累计转让债权总额已超过290亿元。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也在同月11日挂牌转让个人消费贷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达1.1亿元,涉及2177户借款人。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同比增加1236亿元。同时,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同比多计提579亿元,拨备覆盖率升至211.97%。这些数据表明,银行业正在加大风险出清力度,以释放更多的资本空间。 在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中,不良资产的处置不仅是为了符合监管要求,更是银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步骤。随着不良贷款的增加,例如广州农商行的逾期贷款激增至510.93亿元,部分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红线,促使其必须通过资产处置来释放资本。面对如此压力,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资本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不良资产处置途径,除了传统的债务重组,还应采用金融科技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手段,以提高处置效率。同时,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凝聚监管、银行、资产管理和科技企业的力量,将是推动银行业务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还有助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