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国投证券于10月13日宣布新高管团队的任命,结束了频繁的高层变动期。新任总经理廖笑非将与董事长王苏望形成互补型管理组合,推动公司战略转型与治理优化。2025年上半年,国投证券实现营业收入57.98亿元,同比增长5.77%,净利润17.1亿元,增幅达44.83%。投资业务成为增长引擎,但投行业务面临监管挑战和收入下降。新管理团队的目标是维持业绩增长并为未来五年发展定调。【新浪财经链接】
数据眼
国投证券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7.98亿元,同比增长5.77%;归母净利润达17.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83%。这些数据表明,虽然国投证券面临内部治理和风控体系的短板,其业绩依然显示出良好的恢复性增长。 国投证券的投资业务在这次业绩增长中起到了主要引擎的作用,上半年该业务净收入为13.84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10.17%。此外,公司的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也表现不俗,分别实现净收入22.86亿元(同比增长28.12%)和1.96亿元(同比增加21.64%)。这样的表现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借贷基础。银行在评估国投证券的授信能力时,可以依据其稳定增长的收入和较高的净利润增速来判断其信用风险。 然而,国投证券的投行业务却成为其短板,2025年上半年净收入为2.82亿元,同比减少15.99%。监管处罚的增加也给公司的投行业务带来了压力,这对于商业银行在授信评估中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在授信决策中需考虑到国投证券在投行业务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的合规风险,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其整体信用状况。 国投证券当前正处于“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制定的关键节点。新班子的使命不仅是维持业绩增长,更是为未来五年的发展定调、布局、破局。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授信时需关注国投证券的战略调整及其对市场信任的重建能力。国投证券背靠国投集团的雄厚资源,若能成功实现投行业务的逆转,将对其未来的融资需求形成积极支持。 商业银行在授信时,可以基于国投证券的业务结构和市场动态变化,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特别是在科技、医疗健康等高增长潜力行业的投资配置上,银行应当考虑国投证券的行业背景和专业能力,从而提供更加灵活和有效的融资方案。同时,银行也需关注国投证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化,确保其资金运营的稳定性,以降低授信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