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非银支付行业正在经历深度洗牌,已有9家机构进行重大变更,部分机构股东增持,另有11家机构注销。新的监管政策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促使头部机构通过增资和整合提升实力,而中小机构则面临被淘汰或并购的风险。跨境支付行业则快速发展,机构积极获取海外牌照。专家认为,支付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未来需加强合规、技术投入及国际化战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东方财富网链接

数据眼

非银支付行业整合仍在持续。截至10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今年以来,已经有9家非银支付机构进行了重大事项变更。上海富友支付、上海付费通、拉卡拉支付等主要股东增加了持股比例。同时,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等11家非银支付机构进行了注销许可。支付机构通过引入新股东,优化股权结构,以更好适应行业监管要求与市场发展趋势。当前行业正在全面进入以合规为基、以整合出清为特征的深度洗牌期。2024年7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在人民币1亿元,相比2010年仅要求全国展业的机构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区域范围内为3000万元,显著抬高了非银支付机构的准入门槛。 自央行颁发牌照以来,共有271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支付许可证,截至2025年10月18日,拥有许可的非银支付机构为164家。这一变化反映出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支付牌照加速向具备生态、场景和合规能力的主体集中,行业格局趋于稳定但分化加剧。当前支付行业正处于深度洗牌期,支付机构密集增资和高管变更等动作,表明第三方支付机构正在积极拥抱监管合规与市场变化,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与传统银行卡收单市场的收缩不同,跨境支付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今年以来,连连数字、新大陆、移卡、贝宝支付等机构通过收购或自主申领方式,密集拿下海外支付牌照,布局全球市场。连连数字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收入13.15亿元,同比增长27.9%。王蓬博指出,资本流向代表了价值坐标,支付机构需将合规视为生命线,健全内控体系,适应新规要求,加大在AI风控、数据安全等领域的技术投入。同时,需向B端产业链延伸,切入供应链金融、SaaS服务、跨境支付等高附加值赛道,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在国内支付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支付出海成为重要趋势,支付机构在海外拿牌频繁,显示出其国际化战略的稳步推进。未来,支付机构需以深入场景服务、打造科技能力为主线,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创新和高质量的支付产品与服务体验。这一系列变化和趋势,充分体现了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中必须关注的市场动态、行业合规性及技术创新等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