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今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市场十分火爆,共有66只新股上市,募资总额约1829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9月末,29家公司递交上市申请,A+H上市模式成为热门。政策支持和审批流程优化推动了港股的热度,尤其是硬科技企业受益明显。基石投资者的参与度显著增加,地方国资也主动求入股,预示着港股市场正在迎来新的投资机遇。预计2025年全年港股将录得90-100宗IPO,募资有望突破2000亿港元。【东方财富网链接】
数据眼
今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市场表现火爆,9月29日和30日两天就有29家公司递交上市申请,截至9月30日,2025年新申请高达286家,是去年的两倍有余。港股共迎来66只新股上市,募集资金约1829亿港元,折合1673.7亿元人民币,募资额已超2024年全年的两倍。对于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而言,这样的市场热度意味着对资本的需求增长,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来支持这些企业的上市进程,增强自身的业务增长点。 宁德时代以约410亿港元的募资额位居榜首,紫金黄金国际以249.84亿港元排在第二,前五大IPO合计募资近千亿港元,占到今年港股IPO募资总额的一半以上。这些超大项目的热度与“A+H”上市模式密切相关,A股龙头企业纷纷赴港,形成了特殊的融资行情。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机会,制定针对这些大型项目的授信策略,优化信贷流程,以满足企业快速融资的需求。 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新股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同比增长接近6倍,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募资额的七成。政策的鼓励也为市场提供了动力,尤其是证监会对符合条件的A股企业快速审批的支持。这将促使商业银行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其融资需求,提供更具竞争力的金融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 硬科技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也迎来了春天,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专线”为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这一变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机会,银行可积极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出定制化的融资方案,助力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基石投资者的参与度显著提高,每家上市公司平均获5.35名基石投资者,去年同期仅为1.37名。这反映出市场对港股的信心回暖,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一趋势,加强与基石投资者的合作,开发相关金融产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地方国资的加入为港股IPO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超过15家地方国资平台成为基石投资者。这一趋势也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提供了新的机遇,银行可与地方国资建立深度合作,通过融资和投资并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市场。 按照普华永道的分析,2025年香港有望录得90–100宗IPO,募资有望突破2000亿港元。这将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带来持续的增长动力,银行应未雨绸缪,制定相应的战略,以捕捉这一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