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对9款TOPCon、4款BC和4款HJT光伏组件进行了长期户外实测,揭示了其真实的功率衰减情况。随着N型技术成为光伏产业主流,尽管高效组件初始发电量较高,但其衰减率直接影响全生命周期收益。测试结果显示,TOPCon组件首年衰减率在0.52%至1.48%之间,BC组件为2.27%至2.38%,而HJT组件则高达4.02%至4.3%。分析表明,材料特性和生产工艺缺陷是导致衰减的核心因素,呼吁厂家进行长期可靠性测试,以确保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同花顺财经链接】
数据眼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2024年全球N型组件出货占比已超60%。以1GW电站为例,若年均衰减率从0.7%升至1.0%,25年累计发电量将减少6.25亿度,损失收益超2.5亿元。当前行业标准对N型组件衰减要求为“首年≤2.0%,后续年均≤0.6%”。然而,许多组件企业宣传组件功率衰减“首年≤1.0%,后续年均≤0.4%”,但实际应用中,BC组件、HJT的低温银浆工艺、TOPCon的钝化层可能成为衰减风险点。 测试数据显示,第一批次TOPCon组件的衰减分别为0.52%、1.03%和1.48%;BC组件的衰减率为2.27%和2.38%;HJT组件的衰减率为4.02%和4.3%。第二批次TOPCon组件的衰减率从小到大分别为0.93%、1.5%、1.51%、1.92%、2.19%和4.46%。有一款组件在651天的衰减达到了4.46%,而另一款在525天的衰减率仅为0.93%。 这些数据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影响显著。光伏项目的投资回报与组件的衰减率密切相关,较高的衰减率会直接导致项目收益的下降,从而增加贷款违约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对光伏项目进行授信时,应更加关注组件的长期性能和衰减数据,以评估项目的实际风险。银行可以通过与光伏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取最新的实测数据和市场动态,进而优化信贷决策。 此外,银行还可以设定与光伏组件性能挂钩的贷后管理机制,如在项目运营期间定期收集组件性能数据,及时调整授信额度或信贷条件,降低潜在的信贷风险。这不仅有助于保护银行的资金安全,也能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合理的资金投入支持高效、可靠的光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