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珞石机器人,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已启动赴港上市进程,计划通过香港联合交易所的18C规则上市。公司成立于2015年,主营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及智能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和医疗等领域。尽管营收快速增长,预计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53亿元、2.67亿元和3.25亿元,但仍未实现盈利,净亏损持续。公司面临供应商集中风险,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依赖外部融资维持运营。IPO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市场扩展和提升生产能力。整体来看,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新浪财经链接

数据眼

珞石机器人的上市进程标志着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灼识咨询报告,预计到2029年,中国多关节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5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7%。这一增长潜力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珞石机器人至今已完成10轮融资,估值高达52.95亿元。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间的营收分别为1.53亿元、2.67亿元和3.25亿元,2023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至1.76亿元,同比增幅超过50%。尽管营收增长迅速,珞石机器人仍未实现盈利,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净亏损超过3.9亿元。 在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角度看,珞石机器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快速增长的营收和行业前景可能吸引银行对其授信,但尚未盈利的状态和较高的净亏损可能使银行在授信时更加谨慎。此外,公司的毛利率呈上升趋势,从2022年的7%提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22.3%,显示出其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上的改善,这将有助于提升银行对其的信心。 然而,供应商集中度的上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从2023年的25.1%增至2025年中期的50.6%,这意味着公司可能会受到供应商的影响,进而影响生产和运营的稳定性。在授信时,银行需要评估这一风险对公司的财务健康及持续运营的潜在影响。 根据港交所18C规则,研发投入是考察的重要指标。珞石机器人的研发开支在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6715.6万元、5937.0万元和5421.8万元,占当年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但仍符合15%的要求。银行可能会关注该公司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潜力,以评估其未来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总的来说,珞石机器人在迅速扩张的市场中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商业银行在授信时应综合考虑公司的营收增长、盈利能力、供应链风险及研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支持其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