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苏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构建多元生态,至2025年注册社会组织达7490家,覆盖率达65%。通过规范化建设和培训提升,社会组织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动社会治理、公益慈善及民生保障,累计投入超10亿元,解决民生问题。苏州社会组织在产业升级与创新中发挥助推作用,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理与服务模式。【苏州民政链接】
数据眼
截至2025年9月,苏州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数量达到7490家,其中社会团体335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057家、基金会83家。行业协会商会923家,异地商会136家,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1.9万家,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组织网络。全市等级社会组织覆盖率达65%,5A级社会组织数量达到67家,位居全省首位。市政府办印发的实施意见明确“1+5+18”工作体系,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通过优化登记流程,今年已办理登记、变更、注销等事项共2000余件,年检参检率超92%。近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达1.18亿元,精准实施498个帮扶项目,惠及41万人。 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中,可以将这些数字和数据作为参考,评估社会组织的信用worthiness和运营能力。社会组织的规模和多样性表明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银行可以根据组织的注册情况和等级评估其融资需求的合理性。特别是高质量的社会组织,因其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中的活跃表现,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捐赠和支持,形成良好的现金流。 在支持社会组织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来加强与这些组织的合作。例如,在社会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时,银行可以提供专项贷款,帮助组织更好地推动项目落地。此外,苏州社会组织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合作空间,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中,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助力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对接。 在未来,商业银行应继续关注社会组织的发展动态,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与企业联动所带来的产业机会,通过定期调研和行业互动,及时调整授信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银行自身的业务增长,也能够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