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北京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末,北京资产管理总规模约48.04万亿元,占全国29.04%,展现出其核心地位。行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首都及全国经济有重要影响。报告指出,北京资管行业集聚效应强,2024年资管机构达到3366家,并积极推动养老金、跨境资管等新型机构设立。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强化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提升行业质量与效率、推动产品创新、优化市场格局、完善监管体系,以及加强国际开放与区域协同。【中国银行保险报链接

数据眼

截至2024年末,北京地区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资产管理总规模约48.04万亿元,占全国资产管理规模的29.04%。这一数据体现了北京在全国资管版图中的核心地位,显示出其强大的集聚效应和稳健的发展势头。根据《报告》,2024年我国资管行业整体运行平稳,资产管理总规模达165.45万亿元,2019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45%。这些数字表明,尽管市场环境变化,行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从需求端看,北京作为全国资金汇聚中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54万元,居全国第二,区域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5.2万亿元、贷款余额达11.7万亿元,显示出资金沉淀的明显优势。尤其是高净值人群集中,资产超过600万元的富裕家庭约72.81万户,居全国首位。这样的经济基础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银行可以针对高净值客户和稳定的存贷款基础,设计更具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未来,北京资管行业将继续立足国家战略,强化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这种趋势将推动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上更加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进而吸引更多符合ESG标准的投资者。同时,行业将深化转型,从追求规模转向提升质量与效率,投研能力、科技赋能与风险管理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这要求商业银行在授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还需综合评估其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以降低风险并提高信贷质量。 市场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头部机构的综合化与精品机构的专业化,将使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更加注重自身的特色与优势。配套的监管体系将向更加穿透、协同、智能的方向发展,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商业银行在授信过程中也需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综上所述,北京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优化服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