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汽车行业正处于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期,虽然产销规模稳步增长,但盈利水平持续承压。2025年1-8月,汽车生产总量增长11%,行业收入增长8%,但利润总额同比下降0.3%,利润率为4.5%,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行业利润率自2021年以来持续下滑,2025年8月单月利润率降至3.4%,创历史低点。造成盈利压力的原因包括成本刚性约束、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链分配失衡及宏观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尽管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带来长期机遇,短期内行业仍面临“以价换量”的竞争惯性和上游成本压力。未来,行业需通过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及成本控制等手段,逐步改善利润率。【盖世汽车资讯链接】
数据眼
汽车行业正处于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期,尽管产销规模稳步增长,盈利水平却面临持续承压的困境。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全国汽车生产总量达到2083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11%;汽车行业收入达到680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然而,汽车行业利润总额为3035亿元,同比下降0.3%,行业利润率仅为4.5%,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的平均水平,显示出行业盈利压力的严重性。 近年来,汽车行业利润率整体呈现下滑趋势。2021年利润率为6.1%,2022年降至5.7%,2023年进一步下探至5%,2024年销售利润率仅为4.3%。2025年1-8月的4.5%虽然好于2024年,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尤其是在2025年8月,汽车行业收入达到8856亿元,同比增7.5%,而利润仅298亿元,同比下滑10%,利润率降至3.4%,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汽车行业面临的盈利压力主要来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成本的刚性约束使得盈利空间受到压缩。尽管大宗商品价格的低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料成本压力,但汽车产业链核心部件如电池的成本压力依然存在。此外,2025年1-8月汽车行业成本总额增至59889亿元,同比增速达8.2%,超过收入增速,说明企业在成本控制上的困难。 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是导致利润率下滑的核心因素。自2023年以来,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从新能源汽车扩展至燃油车市场,形成了全品类的竞争环境。尽管国家对价格战的反内卷政策有所推进,但仍需时间才能显现效果。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政策调整也对行业盈利改善形成制约。PPI下行使得汽车产品定价承压,企业难以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虽然政策如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有效推动了销量,但短期竞争压力依然显著。 展望未来,汽车行业利润率的改善依然面临挑战。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高为行业带来长期机遇,但短期内以价换量的竞争惯性难以扭转。行业利润的重构需要时间和产业链协同发力,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的持续努力将是突破当前困境的关键。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进,行业有望逐步摆脱“规模虚胖”与“利润微薄”的困境,实现利润率的稳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