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机器人租赁市场经历了价格大幅下降和企业洗牌。早期租赁价格高达两三万元,但现已降至4000元—6000元,市场供给过剩导致利润空间压缩。尽管预计2024年全球智能机器人租赁收入达到112.2亿元,但市场竞争加剧,盲目跟风的企业面临困境。未来行业发展需转向场景化服务,以提升机器人功能性和商业价值,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支持新业务。尽管挑战重重,但行业前景仍被看好。【同花顺财经链接

数据眼

机器人租赁行业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在价格和市场需求方面。根据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机器人租赁收入规模预计达到112.2亿元,而到2031年这一数字将接近17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1%。然而,进入2025年后,市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租赁价格在高峰时期下降了70%。例如,过去人形机器人的租赁费用可达两三万元一天,而如今降至4000元至6000元,甚至有的报价在1000元至4000元之间。机器狗的租赁价格也降到一天300元左右,显示出市场供给过剩的现象。 随着产能的提升,市场上可供租赁的机器人数量增加,竞争加剧。企业如宇树科技通过降低售价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根据统计,近一年来与“机器人”相关的新注册企业达30余万家,但注销和吊销的企业也超过2.8万家,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 在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中,机器人租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是评估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的洗牌,银行应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实力,尤其是那些在市场环境变化中依然能保持客户需求的企业,如学校和企业的固定需求。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现金流以及市场定位将成为授信决策的关键指标。 未来,机器人租赁行业的发展将从单一设备租赁转向场景化服务,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提升机器人的功能性与交互性,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银行在授信时,可以关注企业是否具备与行业趋势相适应的创新能力,以及其在新市场环境下的应变能力。这种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维持竞争力,也将为银行提供更为稳定的信贷回报。 综上所述,机器人租赁行业的变化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制定信贷政策时,银行应考虑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