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消费金融公司加速转让不良资产,9月已有多家公司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整体趋势为“量大价低”。中银消费金融是最活跃的公司之一,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折扣高达0.17折。这一行为反映出公司试图通过处置不良资产化解潜在风险,但也可能导致资产损失和利润影响。随着不良贷款规模增加,更多消费金融公司预计将加入转让行列,市场化处置将成为常态。分析指出,消费金融公司需加强风控和业务拓展,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同花顺财经链接

数据眼

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加速甩卖不良资产,反映出行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根据银登中心的统计,9月已有9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和招商公告,整体呈现出“量大价低”的特点。其中,中银消费金融表现尤为活跃,计划批量转让第76期个人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达到5.27亿元,借款人户数为4674户,借款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1920.76天。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消费金融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理上面临严峻的市场环境。 从整体来看,9月以来,多个消费金融公司如中信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等也纷纷开始兜售不良资产,显示出行业普遍存在的不良贷款困境。根据银登中心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数据,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达370.4亿元,成交单数128单,同比分别增长760%和357%。这表明市场需求虽然在上升,但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却愈发低价化,蚂蚁消费金融的个人不良贷款起始价仅为8140万元,折扣低至0.9折,杭银消费金融的折扣甚至低至0.3折。 低价转让不良资产已成为常态,反映出消费金融公司在不良贷款处理上的无奈。市场分析指出,资产供给的增加导致了买方市场的形成,买方对资产质量的审慎评估使得报价被压低,竞争加剧。这种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需要通过不良资产处置快速回笼资金,以减轻不良率和改善报表,但同时也可能会面临资产损失和利润下降的风险。 在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趋于常态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部分专家建议,这些公司应当加强营销力度,扩大客户基础,同时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9月21日,已有1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不良资产,涉及未偿本息总额近300亿元,这表明市场对不良资产的关注日益增强。 不良资产转让虽然可以快速回笼资金、改善报表,但过度依赖可能掩盖风控短板。整体来看,有序的风险出清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但消费金融公司需从根本上增强风控意识,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