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AI算力革命推动光模块需求增长,全球市场格局发生变化。2015年,光迅科技为唯一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光模块前十,而到2024年已有7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中际旭创位居第一,新易盛第三。新易盛在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到39.42亿元,接近中际旭创的45亿元。尽管中际旭创营收规模是新易盛的2.76倍,但净利润差距急速缩小,反映出新易盛的盈利效率更高。新易盛通过垂直整合、LPO技术领先和海外产能布局实现高毛利,而中际旭创则依赖规模和技术优势。短期内双雄格局将持续,长期看新易盛若能保持成本优势,或将实现反超。【维科网链接】
数据眼
光模块行业正在经历显著的市场变革,尤其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崛起。2015年,光迅科技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光模块前十,而到2024年,前十榜单中已有7家中国企业,其中中际旭创登顶全球第一,新易盛跃居第三。2025年上半年,新易盛的净利润达到39.42亿元,直逼中际旭创的约45亿元。这一变化表明,尽管中际旭创在营收规模上仍然占据优势,其净利差距却在迅速缩小,反映出新易盛在盈利效率上的显著领先。 中际旭创在2024年的营收238.62亿元,同比增长122.64%,净利润51.71亿元,同比增长137.93%,光模块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5.9%。而新易盛的增速更为惊人,2024年营收86.47亿元,同比增长179.15%,净利润28.38亿元,同比增长312.26%。2025年第一季度,新易盛的营收更是达到了40.52亿元,同比增长264.13%,净利润15.73亿元,同比增长384.54%,毛利率高达48.66%,远超中际旭创的36.7%。 新易盛能够实现对行业龙头的逆袭,其背后有三大支柱:首先,通过垂直整合,自产光器件使得成本降低73%;其次,LPO技术的领先使得功耗降低70%,成本降低40%;最后,其海外产能和客户结构的优化,使得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将达95%。与之相比,中际旭创在规模和技术上形成了双重壁垒,研发投入达到13.33亿元,占营收的5.58%。深度合作的云厂商资本支出大幅增加,也为其发展带来了稳定的订单。 短期内,新易盛凭借LPO技术红利和成本控制,预计在2025年可能与中际旭创的净利润持平。而长期来看,如果LPO技术在1.6T时代成为主流,新易盛有可能实现市场份额的逆袭。然而,LPO技术适用场景的有限性以及对北美云厂的过度依赖,可能会成为其发展的潜在风险。中际旭创则在1.6T布局上更早,并且在CPO专利储备上具有领先优势。 光模块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路线与成本效率的博弈。中际旭创通过规模与技术优势保持领先,而新易盛则依靠垂直整合和技术差异化寻找突破。未来两家企业的竞合关系,将成为全球光模块产业升级的重要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