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5)》显示,2024年中国经济韧性为贸易金融发展提供基础,GDP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均同比增长5%。银行业国际结算量和国内信用证结算量分别增长10.35%和17.89%,创历史新高;国内贸易融资和保理业务量也显著增长。但报告指出,银行业仍面临国别信用风险、技术应用风险、外汇合规压力和国际制裁合规挑战。建议采取“创新驱动+风控兜底”的策略,重点在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领域进行创新,同时加强风险防控措施。展望未来,报告强调贸易金融需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支持稳外贸和企业出海。【中国电子银行网链接

数据眼

2024年我国经济韧性为贸易金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年GDP达134.9万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两项指标均同比增长5%。在此支撑下,银行业贸易金融业务实现量质齐升,国际结算量达12.75万亿美元,国内信用证结算量3.6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5%和17.89%。国内贸易融资业务量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5%;国内保理业务量突破4万亿元,同比增长17.03%。 从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角度来看,当前贸易金融领域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银行在国际结算和信用证业务中取得的良好成绩,反映了对跨境交易的支持力度加大,这对于提升企业的融资便利性、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国内市场,贸易融资和保理业务的显著增长,表明银行在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 尽管取得了可喜的业绩,银行业仍需警惕多重风险挑战。国别及主权信用风险、技术应用带来的新风险、外汇合规压力以及国际制裁的合规难度等问题,都会对银行的授信决策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银行在授信业务中需要更加注重风险识别与控制,尤其是在跨境交易和新兴技术应用领域。 为应对这些挑战,银行业需积极探索创新驱动的策略。通过搭建数字金融平台、定制化融资方案和推出绿色金融产品等,能够进一步提升授信业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多层次国别信用评估和数据安全体系,将是保障授信业务安全稳健发展的基础。未来,贸易金融将继续作为连接贸易链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银行应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支持国家经济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