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9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金融业的发展成就,包括金融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金融风险的有序化解以及金融对外开放的加速。银行业和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提供了170万亿元的新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普惠小微企业和绿色贷款的增长。资本市场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支持,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外汇服务环境得到优化,境外投资者的持股和债券规模不断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提升。同时,金融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增强,行业整体保持健康,确保经济和金融的动态平衡。【中央人民政府链接】
数据眼
“十四五”时期,我国银行业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显示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大能力和决心。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推动贷款的多样化和高效性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的年均增速超20%,表明商业银行在支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此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显示出银行在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方面的显著成效。 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体现了我国银行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及信贷投放方面的能力将直接影响授信业务的效率和稳定性。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分别为27.2%、21.7%、10.1%,这些数据均反映出银行在推动重点领域投资和支持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风险管理方面,行业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这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持续扩大,银行业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的推进中,也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外汇服务方面,外汇局通过便利化措施,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企业数较2020年末增长5倍以上,表明银行在外汇服务方面的高效性和便利性,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反映出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吸引力。 总之,商业银行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发挥其在授信业务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