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思瑞浦自2020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以来,经历了五年波折但意义深远的发展历程。尽管2023年受行业低谷影响营收回落至10.93亿元,思瑞浦选择逆周期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达5.54亿元,占营收超50%。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恢复至9.50亿元,净利润0.66亿元,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管理能力。通过逐步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扩大研发团队,思瑞浦实现了从单一市场向“四大核心市场”的全面布局,涵盖工业、汽车、通信与消费领域,并逐渐具备产业链平台化能力。未来,思瑞浦将继续加强研发与市场并重的战略,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中国证券报链接】
数据眼
思瑞浦自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以来,经历了显著的营业收入变化。2020年至2022年,营业收入从5.66亿元增长至17.83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然而,2023年由于行业低谷的影响,全年营收回落至10.93亿元,并出现亏损。在这一困难时期,思瑞浦选择逆周期加码研发,2023年研发费用高达5.54亿元,占营收比重超过50%。这一战略决策不仅帮助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恢复至9.50亿元,还实现了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展现了企业在逆境中的韧性和管理能力。 研发人员的增加也反映出公司对技术创新的持续重视。2020年研发人员共141人,占员工总数的65.6%;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扩充至531人,占比稳定在70%左右。通过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与激励机制,公司新产品推出效率显著提升,销售与运营环节的协同性进一步增强。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思瑞浦从专注技术突破的“技术尖兵”,向“市场、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平台化企业转型。 思瑞浦还成功拓展了其市场布局,完成了从单一市场向“四大核心市场”的全域覆盖。在工业领域,公司推出高精度信号链和电源管理等核心产品;在汽车领域,累计量产近300款车规级芯片;在通信领域,业务延伸至光模块和AI服务器领域;在消费领域,持续推出定制化产品。到2025年上半年,可销售产品型号已突破3000款,合作客户累计超6000家。 在产业链能力建设方面,思瑞浦通过与晶圆厂的深度合作,联合建设特色工艺产线,并在苏州建成自有测试厂。这些举措使得公司逐步成长为具备从芯片设计到部分制造、测试的综合平台能力,朝着完整意义上的IDM企业迈进。 思瑞浦的转型和发展不仅反映了其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的适应能力,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思瑞浦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预示着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