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绝味食品因在2019-2023年间连续五年少报收入累计达7.24亿元,被证监会罚款850万元并被实施ST标签。该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公司市值在调查期间大幅缩水,从2021年初的600亿元降至目前的90多亿元,且业绩不断下滑。为了应对业绩压力,绝味食品正在探索新型堂食模式以寻求转型。【新浪财经链接

数据眼

绝味食品在2019年至2023年间累计少报收入高达7.24亿元,监管处罚金额850万元,导致股票被实施ST标签。五年间,绝味的年度报告中营业收入少计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根据证监会通报,公司的违规行为主要体现在收入确认环节,未如实披露营业收入。处罚结果包括公司被罚款400万元,董事长和其他高管也受到个人罚款。 从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角度来看,绝味食品的财务透明度和合规性直接影响其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少报收入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信心,也可能导致银行对其授信的谨慎态度。尤其是在金融机构日益重视风险控制和合规经营的背景下,绝味食品的财务造假将使其在未来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未来的贷款审批。 市值方面,绝味食品在三年内蒸发575亿元,2021年初市值达到600亿元,现仅剩90多亿元。财务数据表明,从2020年的营收52.76亿元和净利润7.01亿元,逐步到2023年的收入72.61亿元,净利润却仅为3.44亿元,显示出增收不增利的趋势。2024年,营收下滑至62.57亿元,归母净利润下降34.04%,显示出业务模式面临挑战。 门店数量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2023年底门店总数为1.59万家,2024年中期减少至1.5万家,半年内净减近千家,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压力。宏观经济环境也在影响公司业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餐饮收入同比增速放缓至4.3%,非计划性购买减少,传统卤味行业受到明显冲击。 面对业绩压力,绝味食品尝试转型,推出新式“绝味plus”堂食模式,希望通过创新实现品牌重塑和增长重启。然而,这一转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融资能力和市场表现,银行在授信决策时也需密切关注其转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