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泊在科创板会议上强调,科创板的使命是支持科技创新并服务实体经济。科创板制定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二至第五套未设净利润门槛,为未盈利企业提供多元上市路径。截至目前,54家未盈利企业已成功上市,募资超过2000亿元,显示出强劲的业绩改善和研发实力转化。科创板的包容性标准有效覆盖了各类科技企业,推动了行业创新和商业化发展。同时,政策的加持也促进了未盈利企业的快速成长,标志着科创板在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重要作用。【东方财富网链接】
数据眼
科创板为未盈利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上市路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累计募资超过2000亿元。这些企业的研发实力与经营业绩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转化,形成了行业内的“Deep Seek时刻”。科创板构建的五套上市标准中,第二至第四套均未设置盈利门槛,分别以“营收规模+研发强度”“营收规模+现金流”“营收规模+市值”等条件精准覆盖了“硬科技”企业的特征。比如,中科寒武纪、百济神州等19家公司通过第二套标准上市,上市后的研发投入达到72.78亿元,占其营收比例高达42%。而四川百利天恒等17家公司则通过第四套标准上市,平均市值已达到375亿元,远超上市时的30亿元门槛。 在这一背景下,54家未盈利企业的营业收入在2024年度达到了1745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22家公司成功实现盈利,拉长时间维度,山东天岳等公司从上市前的连续亏损转变为盈利,显示出这些企业强劲的成长潜力。政策的持续支持与市场的积极反应,使得这些企业在创新与产业价值上不断取得突破,推动了行业整体的自我发展。 随着科创板推出“1+6”政策体系,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未盈利企业的研发成果与商业化进程加速。相关公司已促成46款药品和疫苗获批上市,显示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动力。市场数据显示,自“1+6”政策实施以来,新增受理的企业中包括未盈利企业,这表明科创板在支持科技创新与防控市场风险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 科创板的创新举措与政策扶持正不断为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注入资本动能,助力他们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