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展现出创新实践。通过AI技术和智能机器人,金融服务变得更加个性化和主动化,提升了客户体验。展会上,金融机构展示了多项科技赋能的解决方案,推动跨境支付和科技创新。金融机构积极拥抱数字变革,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助力科技企业发展。数智化趋势使金融服务更精准、高效,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新华网北京频道链接】
数据眼
在金融服务专题展区的展示中,多个金融科技创新项目体现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显著成果。例如,工商银行的千亿级金融大模型“工银智涌”已在20余个主要业务领域和300余个场景中得到应用,这一规模的模型不仅提升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也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通过这一大模型,银行能够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评估,从而提高授信的精准度和效率。 中信银行推出的“养老计算器”利用客户的基本信息来计算养老金水平并提供个性化投资建议,显示出金融机构在客户需求导向上的转变。这种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服务,能够帮助银行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从而在授信决策中更加精准地为客户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在跨境支付领域,科技的应用也极大地简化了支付流程。中国银行联合推出的“幂方卡”实现了支付、通信和交通的三合一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外籍人士在华的消费。这种创新不仅促进了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也为商业银行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了授信业务的竞争力。 金融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拥抱数字变革。例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人工智能1万亿元专项支持计划,涵盖了“算力贷”、“产投贷”等信贷产品,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授信客户的覆盖度,也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支持。这种全方位的金融支持,能够有效降低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其研发与创新。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6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的贷款增量占比约为70%,且各领域贷款的同比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这一数据表明,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普惠和数字金融发展方面的努力已见成效,为授信业务的深化提供了良好基础。 科技的不断进步不仅重塑了金融的形态与边界,也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透过这些创新实践,商业银行在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在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