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成效,强调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地方财政稳步壮大,预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06万亿元,支出超过136万亿元。财政投入侧重民生,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人数均超10亿,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促进公共服务均衡,教育、医疗资源扩容。财政宏观调控积极,赤字率提高,减税政策实施,推动内需与科技创新。风险防范方面,地方财政运行平稳,隐性债务有效化解,政府债务处于合理区间。未来将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人民政府链接

数据眼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19%。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壮大,2024年,16个省份财政收入比2020年增长20%以上;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截至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10.7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3.27亿人。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全国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20%左右。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由2021年的1.9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9.6%。财政宏观调控方面,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9%。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5.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4%。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在这个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商业银行可以预期到未来的信贷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的增加,意味着地方政府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贷款机会。此外,财政政策的进一步放宽,特别是减税降费和财政补贴的增加,将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各类贷款产品来支持企业的发展。 在风险管理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的收敛和隐性债务的化解,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加稳定的信贷环境。随着政府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商业银行在进行授信决策时,将能够更好地评估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政府对经济的支持政策和对民生的重视,将进一步推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为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将推动商业银行在信贷产品的创新与金融服务的升级。随着财政对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创新型企业合作,开发出更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灵活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十四五”时期的授信业务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然而也需要在风险控制与产品创新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