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截至2025年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3.66万亿元,同比增长8.8%。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5.42万亿元,同比增长6.6%;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19万亿元,同比下降21%;其他融资方式如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等的变化情况各异。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61.2%,显示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有所减弱。【中央人民政府链接】
数据眼
2025年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3.66万亿元,同比增长8.8%。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5.42万亿元,同比增长6.6%,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2%,同比低1.2个百分点。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19万亿元,同比下降21%,占比0.3%,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为11.15万亿元,同比下降0.6%,占比2.6%,同比低0.2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为4.49万亿元,同比增长5.5%,占比1%,同比低0.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12万亿元,同比下降4.1%,占比0.5%,同比低0.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为33.47万亿元,同比增长3.7%,占比7.7%,同比低0.4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为91.36万亿元,同比增长21.1%,占比21.1%,同比高2.2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1.99万亿元,同比增长3.4%,占比2.8%,同比低0.1个百分点。 从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贷款的增长率为6.6%,显示出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强,但整体占比的下降反映出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与经济复苏的步伐以及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关。外币贷款的显著下降(21%)则可能是由于汇率波动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这对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余额下降,说明市场对非传统融资方式的需求可能减弱,商业银行在授信时应更加关注客户的实际融资需求和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政府债券的增长(21.1%)及其占比的提升,说明政府在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在其投资组合中增加政府债券的配置,以降低风险。 整体来看,商业银行需在保持贷款增长的同时,关注贷款结构的优化,尤其是在经济复苏过程中,需灵活调整信贷政策,以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