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 - 2027年)》政策解读

——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行动方案的银行机遇与策略解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25年10月14日正式印发《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上海市未来三年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不仅指明了产业技术方向,更蕴含了丰富的金融合作机遇。

(一)总体规模与关键指标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总体规模突破3000亿元,这一宏观目标为银行业提供了评估市场容量的基准线。更为具体的是“三个一千万”目标——人工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新终端规模各达到千万台以上。与此同时,上海计划打造3家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级终端品牌,培育2家领军企业。这些量化指标为银行筛选目标客户、设定行业信贷增长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

从银行业务发展视角来看,这些目标揭示了未来几年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的增长轨迹和金融服务需求。按产业规模3000亿元估算,考虑到制造业常见的资产周转率和负债结构,预计整个产业将产生近1500-1800亿元的融资需求,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并购贷款等多种形式。三大细分领域各千万台的产能目标,则意味着每条产品线都可能催生百亿级别的金融市场,包括供应链金融、项目融资和设备租赁等业务机会。

(二)重点赛道与金融需求

《行动方案》规划了终端核心产品打造的十大方向,为银行细分市场定位、精准配置金融资源提供了战略指南。银行业需要穿透这些产业规划,识别各细分领域的金融需求特点,从而打造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1.核心终端产品矩阵

(1)人工智能计算机与手机

《行动方案》将人工智能计算机置于首位,明确指出要“建设年产千万台产能生产基地”,支持传统计算机产能向人工智能计算机全面转型。对于银行业而言,这既意味着对现有计算机制造客户的产能升级贷款需求,也预示着新兴AI计算机厂商的融资需求。同时,上海计划“引育人工智能手机终端品牌”,填补本地手机终端能力空白。银行业可关注两类机会:一是为引进的手机品牌提供设厂融资;二是为本土新培育品牌提供成长全周期金融服务。

(2)智能算力终端与机器人

《行动方案》要求提升智能算力终端规模,打造智算服务器终端产业集群,实现“百亿级规模”,并明确要“牵引自主GPU、互联模块等核心部件规模化应用”。这一领域技术门槛高,资产投资密集,适合银行采取项目融资+设备租赁的综合服务方案。在机器人终端方面,方案提出要“支持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和量产制造”,推进核心零部件产业化突破。这类企业多属于技术密集型,轻资产运营,银行可考虑开发知识产权质押、技术成果转化贷款等特色产品,弥补传统抵押物不足。

(3)智能眼镜与卫星互联网终端

围绕AR、MR、VR三类眼镜产品形态,上海计划打造头部品牌,形成完整产品矩阵。这类企业通常需要持续研发投入,银行可提供循环授信支持其技术迭代。卫星互联网终端方面,方案明确要“加快形成十万级卫星终端整机生产规模”,这类项目投资周期长,但前景可观,适合银团贷款模式分担风险。

2.新兴利基市场

(1)银发经济终端

《行动方案》专门提出“激发银发经济终端活力”,支持人工智能助听器、自动驾驶轮椅、智能导盲设备等创新产品发展。这类企业往往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视角,银行可结合政府贴息政策,开发社会效益贷款产品,同时联动养老金融服务,形成交叉销售。

(2)工业终端与未来终端

工业终端面向B端市场,客户粘性强,回款相对有保障;未来终端研发则涉及“量子计算、光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技术风险较高,银行可优先选择与政府引导基金合作,采用跟贷模式介入。

3. 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链关键环节

(1)端侧人工智能芯片

《行动方案》加强端侧人工智能芯片布局,要求围绕各类终端产品需求,“加快SoC、CPU等核心芯片布局,覆盖X86、ARM、RISC-V等三大技术路线”。芯片制造业资本投入巨大,适合组织银团贷款或与政策性银行合作分担风险。同时,设计类企业可能更需要VC投资配套的债务融资工具。

(2)端侧模型与软硬件协同

方案支持智能终端用大模型发展,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端侧模型产品。这类软件企业通常轻资产运营,银行可探索以软件著作权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等创新担保方式提供融资。

(三)政策红利与金融工具协同

《行动方案》不仅指明了产业发展方向,更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工具,银行需充分理解并对接这些政府资源,才能最大化挖掘业务机会并控制风险。

1.政府投资引导与银行跟贷机会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产业转型基金、先导基金等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我市终端企业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母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专业机构参与智能终端产业投融资”。这一政策表述为银行提供了明确的合作投资与跟贷业务机会。在实践中,银行可采取以下方式对接:一种是投贷联动模式,当政府引导基金或国有资本母基金对某智能终端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时,银行可配套提供债权融资,形成“政府基金+银行信贷”的协同支持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投资起到了风险缓释和信号引导作用,银行可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另一种是基金托管与配套服务,银行可积极争取政府设立的智能终端产业基金的托管业务,并同时为基金投资组合内的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上海已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银行应主动对接基金管理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多元化财政扶持工具

《行动方案》提出了多种创新性的财政扶持工具,银行可在业务开发中充分利用。

“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方案明确要“用好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等人工智能产业支持资金”。这些新型政策工具实质上是政府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供的补贴凭证。银行在评审相关企业贷款时,可考虑将这些补贴纳入未来现金流测算,更为精准地评估企业还款能力。

“以旧换新”补助。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区设立区级‘以旧换新’补助”,对自主品牌创新终端产品销售和租赁给予补助。银行可开发与“以旧换新”政策配套的消费信贷产品,如分期付款服务,并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风险补偿。

高质量专项资金,方案指出要通过“高质量专项资金对核心芯片、端侧模型、模组、板卡等关键环节攻关给予支持”。银行可跟踪这些专项资金的拨付路径,锁定目标客户群体,并提供配套资金支持。

3.产业集聚与区域战略协同

《行动方案》强调“深化市区协同,加快浦东新区、松江区、青浦区、临港新片区等智能终端重点区域发展”。这一产业集聚策略为银行区域业务布局指明了方向。

分支行差异化定位,银行可根据各区域产业特色,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例如,浦东新区可能侧重AI计算机和手机制造,临港新片区可能聚焦卫星互联网终端和未来终端研发。

产业集群批量开发,产业集聚形成了企业集群,银行可开发产业集群批量开发模式,通过“一圈链一策”降低单户授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四)风险识别与管控

智能终端产业作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市场变化快速的新兴产业,在带来巨大业务机遇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银行业在积极拓展这一市场时,需要建立全视角的风险识别体系和智慧化的管控策略,实现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动态平衡。

1.技术迭代与产业周期风险

智能终端产业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速,今日的领先技术可能短期内就会被颠覆。《行动方案》中提及的多种终端产品,如人工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均处于技术快速迭代的轨道上。银行在授信审批时需关注,一是技术路线风险评估,对于依赖特定技术路线的企业,银行应引入行业技术专家评审机制,评估企业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例如,《行动方案》提到覆盖“X86、ARM、RISC-V等三大技术路线”,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优劣和适用场景,其风险特征也各不相同。二是技术生命周期测算,银行应对企业核心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进行合理预判,确保贷款期限不超过技术生命周期,防止因技术淘汰导致抵押物价值大幅缩减或第一还款来源失效。

2.产业链协同与供应链风险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工业机器人整零协同,聚焦关键零部件、高端整机等薄弱环节,补全产业链短板”,这正反映了智能终端产业链条长、依赖协同配套的特点。银行需关注:一是供应链稳定性评估,对智能终端制造企业的授信,应追溯其核心零部件供应渠道,评估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替代可能性。特别是对于依赖进口的零部件,需关注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风险。二是产业链全景风控,银行可借助《行动方案》中明确的产业集聚策略,开发产业链全景风控模型,将同区域、同集群的企业纳入统一视图,识别产业链内部关联风险和传染路径。

3.市场接受与盈利模式风险

智能终端产业前期研发投入大,固定成本高,企业的盈利高度依赖产品上市后的市场接受度和销量规模。银行需要重点关注,市场可行性分析,对于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如“陪伴机器人、家庭机器人等消费级机器人产品”,银行应独立进行市场可行性分析,评估产品定位、价格策略与目标客群的匹配度。另外,智能终端制造业通常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性,银行需仔细分析企业的盈亏平衡点,评估其在既定市场价格下达到盈亏平衡所需的最低销量,并与企业的产能和市场拓展计划进行比对。

4.政策依赖与合规风险

《行动方案》虽然提出了多项政策支持措施,但政策本身也存在不确定性和时效性。银行需要理性分析,银行的授信决策不应过度依赖短期政策红利,而要评估企业在无补贴情况下的内生盈利能力。例如,对依赖“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的企业,应分析扣除这些补贴后的真实盈利水平。还有绿色金融合规要求,智能终端制造业涉及化学品使用、能源消耗和电子废物处理等问题,银行应引入绿色金融评估标准,确保授信对象符合环保要求,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

(五)银行策略建议

面对上海智能终端产业的巨大发展机遇,银行业需要从组织架构、产品体系、风控机制和生态圈建设等多个维度进行战略布局,打造与产业发展特征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以下是一系列可操作的策略建议,帮助银行在这一新兴领域抢占先机。

1.组织架构与专业团队建设

智能终端产业技术性强、产业链复杂,需要银行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一方面是设立智能终端专业支行,在《行动方案》确定的重点区域(浦东新区、松江区、青浦区、临港新片区等),银行可设立智能终端产业专业支行,配备既懂金融又懂产业的专业团队,提供定向化、专业化服务。另外一方面建议组建产业金融专家组,银行总部层面可组建智能终端产业金融专家组,负责行业研究、产品创新设计、重大项目评审和风险识别,为全行开展相关业务提供智力支持。

2.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构建

针对智能终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银行需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

初创期,可构建投贷联动+政府风险分担体系,对于研发阶段的初创企业,银行可通过与政府引导基金、未来产业基金合作,采用认股权贷款、选择权贷款等投贷联动模式介入。同时,积极利用上海市已有的“高质量专项资金”作为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信贷风险。

成长期,建议构建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体系,对于已具备一定技术实力和订单规模但抵押物不足的成长型企业,银行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交易背景提供融资;同时创新知识产权质押、技术成果转化贷款等产品,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

成熟期,可构建综合融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对于已具备相当规模的领军企业和品牌企业,银行可提供包括银团贷款、债券发行、并购金融、资产证券化等在内的综合融资服务,支持企业扩大产能、兼并收购和全球化布局。

3.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

智能终端产业的高风险特征要求银行建立与之匹配的数字化风控体系,如产业大数据风控模型,银行可整合智能终端产业的宏观数据、产业链数据、企业动态数据,构建专门的产业风控模型,实现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投贷保一体化风控,对于通过投贷联动模式支持的企业,银行可与投资机构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借鉴投资机构的尽调观点和投后管理信息,弥补传统银行风控的不足。

4.生态圈建设与跨界合作

银行应主动融入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圈,通过跨界合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行动方案》提出“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制定行业关键标准”。银行可主动加入这些组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同时提前接触优质企业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