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政策解读
——钢铁行业新政发布:授信审批如何精准“有扶有控”?
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未来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在4%左右。提出,严禁新增产能。
(一)引言
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建筑、汽车、造船、机械制造、家电等众多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其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这些关联产业的正常运转,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当前钢铁行业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失衡是影响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矛盾。《方案》明确指出,当前钢铁行业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通过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等措施,促进供需动态平衡,能够避免因供需严重失衡导致的价格大幅波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从而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例如,修订发布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给予差别化减量置换比例支持,有助于优化产能结构,实现供需的更好匹配。同时,钢铁行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对于整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钢铁行业处于微利状态,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2024年钢铁行业利润662.9亿元,同比减少42.6%,行业亏损面较大。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需求持续萎缩,消费达峰后进入下行通道。房地产用钢需求短期难以回升,传统建筑用材需求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需求的贡献潜力降低。尽管汽车、造船等制造业需求有所增长,但难以弥补传统建材需求的减量。2025年1 - 7月,全国粗钢产量5.94亿吨,同比下降3.1%,日均产量创2022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分区域看,华北、华东、中南等主要产钢地区产量均下降,仅西南地区小幅增长1.1%。二是供给能力高位运行,企业竞争加剧。钢铁行业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失衡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尽管产量有所下降,但供给能力仍处于高位,企业间竞争进一步加剧。2024年钢铁行业利润662.9亿元,同比减少42.6%,行业亏损面较大;2025年1 - 7月虽实现利润830.3亿元,但稳增长基础不牢固。三是行业微利运行,企业经营压力巨大。近年来钢铁行业处于微利状态,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2024年行业利润同比减少近半,2025年上半年虽有所回升,但整体盈利水平仍低于历史均值。四是环保与双碳约束趋紧,绿色转型资金需求大。钢铁行业面临严格的环保和双碳目标约束,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必然趋势。2025年底前,全国80%以上的钢铁产能需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同时行业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技术改造和后期运维投入大幅增加。五是贸易摩擦频发,出口不确定性增加。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钢材直接出口面临不确定性。例如,美国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的计划可能减少中国钢铁出口量,提高出口成本,对行业健康发展构成威胁。2025年1 - 7月钢材出口量同比增长11.4%,但出口均价同比下降10.3%,呈现“量增价跌”态势。六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钢厂需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降低人力依赖。未来钢厂无人化生产可能成为趋势,但转型需大量资金投入。七是中厚板结构性需求潜力与整体需求放缓并存。中厚板作为高端品种,在船舶制造、能源装备等领域应用拓展,保持较强结构性需求潜力。但钢铁总需求仍面临下行压力,行业需通过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应对挑战。2024年中厚板产量较2020年增长约1500万吨;2025年上半年中厚板出口同比增长20.8%,主要出口韩国、沙特、越南、土耳其等国。
面对这一背景,《方案》提出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双重目标,明确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
从商业银行授信角度看,信贷支持需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重点支持符合行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和项目。
(二)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1.产能产量
近五年钢铁行业整体呈现产能结构优化、绿色转型加速的趋势。从产能总量来看,炼铁产能从2020年的约9.1亿吨降至2024年的约8.6亿吨,累计减少约5000万吨;2024年粗钢产量10.05亿吨,同比下降1.7%,较2020年减少约1399万吨。2016 - 2024年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超3亿吨,其中“十四五”期间(2021 - 2024年)淘汰炼钢产能约5020万吨、炼铁产能约4980万吨。
区域方面存在差异,河北、江苏、山东等传统产钢大省持续压减产能,而华南地区(如广西、广东)因电弧炉新增产能增长显著。截至2025年4月,141家钢企完成全过程改造,涉及粗钢产能5.91亿吨;47家部分完成改造,涉及产能1.69亿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姜维表示,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80%,推动行业环保水平提升。同时,低碳钢材占比达2.86%,较2024年提升7.1个百分点;再生钢铁原料替代铁矿石工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67%,推动闭环模式转型。不过,全球产能过剩压力较大,2025 - 2027年计划新增钢铁产能1.65亿吨,中国和印度为主要贡献者,预计2027年过剩产能达7.21亿吨。
产量方面来看,2024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8.85亿吨,同比增长0.1%。中国大陆粗钢产量为10.05亿吨,同比下降1.7%,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53.3%。2024年世界钢铁表观消费量(成品钢)合计为17.42亿吨,中国大陆钢铁表观消费量(成品钢)为8.57亿吨,占世界的比重为49.2%。另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8.92亿吨,同比下降5.4%。2025年1-7月全国粗钢产量5.94亿吨,同比下降3.1%,日均粗钢产量创下2022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7月,全球70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地区的粗钢产量为1.501亿吨,同比下降1.3%。全国生产粗钢7966万吨,同比下降4.0%;生产生铁7080万吨,同比下降1.4%;生产钢材12295万吨,同比增长6.4%。8月,全国生产粗钢7737万吨,同比下降0.7%;生产生铁6979万吨,同比增长1.0%;生产钢材12277万吨,同比增长9.7%;1 - 8月全国累计生产粗钢6.72亿吨,同比下降2.8%。2025年我国钢铁行业承压前行,预计全年粗钢产量降幅可能达到4%,高于表观消费量降幅。不过,中厚板产量较2020年增长约1500万吨,出口表现亮眼,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0.8%,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韩国、沙特、越南、土耳其等国家。
2.供需情况
(1)需求结构
国内钢铁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结构,不同行业对钢铁的需求占比及特点各有不同。
①建筑行业
建筑用钢需求占比持续回落,2025年预计降至50% - 55%(2020年为60%以上)。其中传统基建(铁路、公路)用钢需求增速放缓至年均2% - 3%;新基建(5G基站、数据中心、特高压)成为增长新引擎,2025年钢材消费量突破3000万吨,占基建总用钢量的18%;绿色建筑推动低碳钢材需求占比突破15%,低合金高强度钢、耐候钢等高性能品种产量占比达45%,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聚焦高端产品与服务,高强度钢筋、耐候钢等需求占比超60%;中西部地区受“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普通建筑钢材需求年均增速保持4% - 5%,高端产品需求逐步释放。绿色建筑标准全面升级,要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超80%,推动低碳钢材需求年均增速超10%,例如采用高强度钢筋可减少钢材用量15% - 20%,耐候钢在桥梁、幕墙中的应用使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30%。
②机械行业
机械行业用钢需求占钢铁总消费量的10% - 15%。其中中厚板需求占比约40%,主要用于工程机械、船舶制造等领域;优质碳素结构钢及型材需求占比约50%,用于机械零部件加工。2025年下半年“两新两重”项目集中开展,带动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采购需求,粗略估算需求量环比增加15% - 2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项目密集开工,支撑机械设备出口,同比增速预计收窄至5% - 7%;2025年全年中厚板需求增速有望提升至3%。机械行业对钢材性能要求精细化,倒逼企业从“通用产品”向“高端定制”转型,如为海洋工程研发的耐海水腐蚀钢材使用寿命延长至50年以上。
③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用钢需求占钢铁总消费量的10%-20%。新能源汽车用高强度钢占比超45%(2020年为25%),年均增速达10%;传统燃油车用钢中,高强度钢占比虽不足30%,但年均增速达8%,远超普钢的2%增速。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趋势和电动化转型成为需求增长点,新能源汽车电池重量增加倒逼车身减重,推动第三代高强度钢(抗拉强度超1500MPa)、先进高强度钢(AHSS)及热成型钢(UHSS)需求激增;智能驾驶系统对碰撞安全性要求提升,带动高强度钢在车身结构中的应用。
④其他行业
能源行业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产业用钢占钢铁总消费量的5% - 10%,海上风电装机量激增带动耐腐蚀钢材需求增长;船舶行业造船和船舶维修行业用钢占钢铁总消费量的5% - 8%,船舶新订单高增9.4%支撑用钢量;家电行业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2025年家电行业钢材需求量将达到1940万吨,同比增长8.4%。
(2)需求分析
房地产用钢方面,近年来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2024年全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8.7%,2025年1-7月建筑钢材成交量同比下滑18.14%,直接拖累建筑业用钢需求。202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负增长情况虽有望缓解,但预计总体用钢需求仍将小幅下降。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导致建筑业用钢占比下降,而制造业用钢占比从2020年的42%提升至2024年的50%,成为需求结构转型的核心。
基建用钢方面,目前基建投资托底作用增强。2024年基建项目用钢量增幅收窄至5%,但2025年在财政赤字率提高、特别国债增发等政策推动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加快,成为钢材需求“压舱石”。不过,2025年上半年基建投资保持14.4%的增速,但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从35%降至28%,资金缺口导致项目进度滞后。
制造业需求结构性呈现分化态势。家电用钢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2025年家电行业钢材需求量预计达1940万吨,同比增长8.4%。但政策效应减弱后,空调排产增速下滑,实际需求以投机为主。机械与船舶方面,挖掘机产量1 - 6月同比增长12.4%,船舶新订单增长9.4%,但工业机械外部需求疲软,整体制造业用钢增速趋缓。出口依赖型行业中,2024年机电产品、汽车、船舶出口大幅增长带动制造业用钢,但2025年欧美关税政策抑制出口,预计工业用钢需求增速回落。
(3)供给分析
受钢铁政策调控影响,2024-2025年全国粗钢产量需下降约1584 -1814万吨,年均减产800-900万吨。2024年1-5月已同比下降602万吨,6-12月需再减产200万吨。2025年二季度因需求走弱,钢厂自主减产力度加大,7月初检修钢企数量增加,部分长流程钢企进入亏损状态。区域上,河北、辽宁等传统产钢大省产量逐年下降,而福建、广东、广西因产能置换增产较快,2024年1-5月三省增产835万吨,但下半年面临减产压力。目前政策要求钢铁产能置换与结构升级,新建产能优先支持电弧炉项目,通过“减量置换”原则(新建产能需淘汰1.25倍旧产能)推动质优发展。2024年全国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200万吨,新建电弧炉产能释放滞后6 - 8个月。氢冶金示范项目产能突破500万吨,短流程炼钢占比提升至22%,但能评审批周期延长制约投产速度。南方市场钢材需求强于北方,出口港口多位于广东、福建,叠加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工,推动产能向内陆迁移。
铁矿石方面,中国钢铁企业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80%,全球75%的高品位铁矿石贸易量集中在四大国际矿业巨头手中,资源垄断推高成本。2025年第一季度进口铁矿石2.85亿吨,同比下降8%,但港口库存仍处高位(1.95亿吨),导致价格缺乏上涨动力。新增产能项目(如昂斯洛、西芒杜铁矿)预计增加全球供应2700万吨,加剧过剩预期。焦炭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受需求疲弱影响,价格连续下调,第二季度因钢厂减产预期,价格缺乏支撑,焦炭价格继续下移。2024年原燃料价格虽有下降,但成本端降幅不及钢材价格降幅,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行。2025年随着钢材价格下跌和需求走弱,钢厂利润下滑,部分长流程钢企进入亏损状态,倒逼进一步减产,钢企利润空间压缩。出口方面,目前整体出口承压运行,2024年中国出口钢铁产品遭遇18个国家和地区的41起贸易救济调查,数量较2023年增加20起。2025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海外关税裁定及执行将制约钢材出口。2025年第一季度钢材出口2743万吨,环比增长61.6%,但第二季度增速减缓,预计全年出口量8000万吨左右,同比由升转降。东南亚基建热潮拉动当地粗钢产量同比增长9%,而欧盟碳关税政策使出口欧洲产品吨钢成本增加35美元,部分企业转向内销。2025年中美博弈加剧,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升级,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增多,影响钢材出口预期。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向宽松方向发展,货币供应增加可能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但钢材市场受供需矛盾制约,价格反弹空间有限。
(三)产能调控与分类管理中的信贷机会
《方案》在产能调控方面提出了两项关键措施:一是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修订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对电炉钢、氢冶金等低碳炼铁工艺和兼并重组、高端特殊钢项目给予差别化减量置换比例支持。二是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按照《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将企业分为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三级,加强规范企业分级管理与产业政策、产量调控、财税、金融等政策协同。
从授信角度来看,银行应建立与企业分级分类相挂钩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如对“引领型规范企业”给予授信优先支持,包括优惠利率、绿色通道等;对符合规范但未达到引领水平的企业实施正常授信审批标准;对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审慎介入,逐步压缩存量授信。同时,产能置换项目授信应重点支持符合差别化减量置换政策的优质项目,确保新增授信与国家产能调控方向一致。
(四)转型升级领域的信贷支持重点
《方案》明确了三大转型升级方向,为银行授信审批提供了清晰指引。
1.工艺设备更新
截至2023年底,重点统计企业中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100吨以下转炉数量占比分别约为26%和27%,设备更新空间较大。《方案》明确要“加快高炉、转炉、电炉等限制类装备升级及一代炉龄服役到期的老旧设备更新”。授信审批应优先支持先进电炉、特种冶炼等高端装备应用项目,以及长流程转型短流程项目。重点倾斜于环保绩效A级企业、能效标杆企业、绿色工厂、低碳冶金示范项目,优先保障其合理融资需求。对采用氢冶金、非高炉炼铁、电弧炉短流程、薄带连铸、近终形制造、余能回收、CCUS等前沿低碳技术,以及建设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提升电炉钢占比的项目,应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给予利率优惠、期限延长、信用贷款等差异化政策支持,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数字化转型
《方案》提出推动“人工智能+钢铁行业”发展,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推进通用垂直大模型和场景小模型应用。授信审批应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效果,重点支持具有明确投入产出预期的数字化项目,优先支持产线级工业互联网、AI质检、能源智能管控、数字孪生高炉、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场景。
3.绿色低碳改造
2025年底前全国80%以上的钢铁产能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方案》还支持氢冶金等低碳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构建钢铁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绿色低碳项目授信应注重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平衡,优先支持已成熟应用的减污降碳技术,对创新技术中试验证项目可适度参与但需控制额度。
(五)风险防控与授信审批要点
面对钢铁行业转型期的风险,授信审批需关注以下关键点:
1.产能过剩风险
尽管《方案》提出了产量压减政策,但供需失衡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授信审批应坚持“有扶有控”原则,对单纯扩大产能项目坚决规避,对优化结构、提升质效项目选择性支持。
尽管《方案》明确产量压减,但高库存、低利润、出口受限叠加下游需求复苏缓慢,供需失衡短期仍难扭转。授信须严守“有扶有控”原则:一是“控”,对新建高炉、转炉、轧线等单纯扩大产能项目,无论装备多先进,一律不予新增授信,存量到期收回;对环保绩效C级、能效低于基准水平、单位排放强度高于行业均值的企业,实施名单制压缩敞口。二是“扶”,对以产能置换、兼并重组方式实施的绿色升级、短流程电炉、高牌号硅钢、超高强汽车板、能源管材、航空航天合金等优化结构项目,可选择性支持。
2.环保合规风险
《方案》强调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授信审批中应将环保合规作为一票否决项,对未按期取得全流程超低排放评估监测报告并联网生态环境部平台的企业,无论财务指标多优,一律冻结新增授信、暂停债券承销,存量敞口只收不贷。
3.供应链稳定性
《方案》提出“稳定原燃料供给”,加大铁矿石、炼焦煤等原燃料保供稳价力度。授信审批需关注企业供应链稳定性,重点审查企业是否签订锁价锁量的进口矿、焦煤、废钢等长期协议,是否参股海外矿山或国内废钢回收网络,是否建立港口保税库、中间料仓等缓冲设施,是否运用期货套保对冲价格波动。对建立长期稳定原料供应协议的企业可给予更高评级。
(六)差异化授信策略建议
基于政策导向,银联信建议制定以下差异化授信策略:
1.重点支持类
银行可重点支持,高端特种钢研发生产企业,如生产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模具钢、叶片钢、高温合金、耐蚀合金、超高强海工钢、核电不锈钢等高端特钢,且具备真空脱气、电渣重熔、VAR、均质化控制轧制、在线热处理、微观组织调控等核心工艺,轴承钢氧含量≤5ppm、高温合金探伤A级合格率≥98%,通过国际车厂、航空、能源巨头认证,具备持续研发与迭代能力的钢企。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绿色低碳改造领先企业以及完成兼并重组、具备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
2.适度支持类
一类是正在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有明确转型路径的中型企业,这类企业通过技术迭代、设备升级适配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既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与运营成本,又能避免因 “路径依赖” 陷入产能落后困境,契合当前产业升级的政策导向。另外一类是与下游行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稳定的合作不仅能保障其订单连续性与现金流稳定性,大幅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还能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审慎退出类
授信审批需坚决规避三类高风险企业,授信调整审慎退出,其一,环保不达标、能耗高的落后企业。当前 “双碳” 目标与环保监管持续趋严,这类企业不仅频繁面临罚款、停产整改等行政风险,还需承担高额环保改造成本,叠加能耗成本居高不下,经营可持续性极差,信贷违约概率高;其二,产品同质化严重、成本控制能力弱的企业。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类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议价空间有限,利润微薄,一旦遭遇原材料涨价或需求收缩,极易陷入营收下滑、现金流断裂的困境;其三,不符合国家产能置换政策的企业。国家对钢铁、水泥等过剩行业产能管控严格,此类企业项目合法性存疑,面临产能清退、项目停建的政策风险,信贷资金安全难以保障。
未来两年将是钢铁行业转型的关键期。银行授信审批部门应密切关注产能预警机制发布的信息,以及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授信策略。
钢铁行业的转型需要长期资金支持,银行应关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工具,通过“投资+信贷”综合服务模式,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
只有将信贷资源精准滴灌到符合政策导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才能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守住金融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