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政策解读
——解读建材行业稳增长方案:银行信贷投向调整与风险管控策略
9月24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方案》)。其中提出,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新建改建项目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推动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发展。政策的核心在于“控总量”与“优结构”,银行信贷投向需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强化风险管控。在信贷投向上,必须坚决贯彻“有扶有控”的原则,避免因方向错误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一)引言
建材行业规模庞大,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建材工业全社会产值近7万亿元,从业人员超860万人,是工业领域规模最大的基础产业之一,其产业链牵动上下游150余个行业,带动电力、煤炭、石化等110多个行业及商务、金融、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形成庞大的经济网络。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其中建材相关行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贡献显著。尽管面临产能过剩压力,但通过绿色化改造、智能化转型等措施,行业盈利水平逐步提升,2025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幅度较2024年收窄,显示韧性增强。
建材行业与多领域深度关联,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建材是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核心投入品。2025年,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地和“两新”政策扩围,基建投资增速虽有所下降,但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提速,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启动,支撑下半年基建投资加速。例如,1 - 5月水泥产量同比增长2.3%,平板玻璃产量增长5.1%,直接反映基建需求回暖。尽管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但政策聚焦“稳房价、控投资”,通过“以旧换新”、绿色建材下乡等措施激活需求。2025年1 - 5月,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7%,但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提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占比超30%,推动行业向高质量转型。此外,建材行业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关键材料,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建材行业是政策调控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2025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力度指数升至43.8,财政政策力度指数达56.1,均创近五个季度新高。资金通过基建投资、设备更新改造等渠道流入建材领域,推动绿色低碳改造、智能化转型和产能优化。例如,水泥行业“六零”工厂培育行动推动超低排放改造,2025年底前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建材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覆盖率提升至40%;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通过产能置换和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行业集中度提升至65%。在消费升级与出口韧性方面,绿色建材下乡活动覆盖80%县域市场,2025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预计超3000亿元;智能家居产品(如智能门锁、智能照明)渗透率提升至25%,带动消费升级。2025年1 - 5月,我国与东盟、欧盟、“一带一路”国家建材进出口额分别增长9.1%、2.9%、4.2%,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达57.1%,成为外贸中坚力量。
从数据支撑来看,2025年上半年,建材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12%;绿色建材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2026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3000亿元;行业数字化转型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8个百分点,抵消部分成本上升压力。
然而,当前建材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需求不振,房地产投资依然下降,基建投资增速放缓,传统市场需求萎缩。结构性问题突出,产能过剩严重,行业盈利承压,产品结构不合理。行业稳增长任务艰巨,经济运行增速下滑,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国际贸易贡献不足。在政策导向与行业发展趋势方面,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建材行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但当前在绿色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投入仍显不足。同时,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传统房地产新开工需求仍然偏弱,但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新需求正在崛起。
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颁布的《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传递出双重政策信号:一方面通过供给侧优化与需求侧刺激培育高质量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产能管控防范行业风险。这将为银行机构带来结构性业务机遇,同时也对风险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政策总体目标明确:到2026年,建材行业实现恢复向好,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这一目标意味着未来两年建材行业将进入结构加速调整期,银行业需要准确把握政策指引下的增量市场与退出领域。
(二)建材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规模与市场格局
(1)总体规模
当前建材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总体规模持续扩张。从产量数据来看,传统建材产量保持相对稳定。2025年产量约22亿吨,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8% - 80%,行业毛利率回升至18% - 20%,6月份全国P.O42.5散装水泥平均价格为267元/吨,同比下跌11.9%;2025年上半年平板玻璃产量39778万重量箱,同比下降4.2%,重点企业平板玻璃出厂价55.2元/重量箱,同比下跌9.7%,光伏玻璃产能占比提升至40%,普通建筑玻璃占比降至50%,行业集中度CR5达45%;2025年上半年商品混凝土产量7314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增速同比回落10.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绿色建材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低碳水泥通过添加工业废渣、优化生产工艺,碳排放强度较传统水泥降低30%以上,2025年减排贡献率超25%,零碳水泥技术逐步商业化;光伏建材一体化(BIPV)技术将光伏组件与建筑材料结合,实现建筑发电功能,2025年市场规模年增40%,组件价格降至0.25元/W,预计到2030年,BIPV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生物基建材作为绿色建材的重要分支,受益于政策推动和消费升级,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2)市场竞争格局
建材行业呈现“头部集中、中小企业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头部企业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如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到终端销售)、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巩固市场地位。中小企业则通过细分市场深耕、与头部企业合作以及技术差异化等策略生存。如专注耐火材料、塑料管道、建筑五金等细分领域,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像北京利尔在耐火材料领域服务钢铁、水泥行业,坚朗五金成为建筑五金系统核心供应商;部分中小企业成为头部企业供应链的一部分,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兔宝宝通过与2万家定制家具厂合作,布局多元化渠道;还有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抗菌板材、自修复混凝土、光致变色涂料等,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外,头部企业还通过并购重组切入智能家居、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新兴领域。
(3)市场集中度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头部企业份额在逐步提升,且区域分化显著。在全球范围内,水泥行业中,全球前30大水泥企业中,中国建材、海螺水泥、豪瑞三家合计占全球产能的23.8%,中国上榜企业达41家,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区域市场方面,需求端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贡献全国65%的新增需求,而东北、西北地区产能利用率不足60%;产业链布局上,标杆项目(如苏州工业园、深圳南头古城)通过光伏玻璃 + 储能墙体、再生骨料混凝土等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自给率超70%、建筑垃圾利用率达90%。
不同细分领域的集中度也存在差异。传统建材(水泥、玻璃)领域,头部企业通过“产能置换 + 碳配额”约束机制,推动产能利用率稳定在合理区间,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市场通过错峰生产、区域协同定价维持利润;新型建材(绿色建材、智能建材)市场集中度较低,但增长迅速,市场预测,到2030年绿色建材市场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占建材总市场的比重超过38%。
(4)主要竞争企业
在建材行业中,主要竞争企业包括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龙头以及新兴领域竞争者。
头部企业多进行全产业链布局。中国建材集团全球水泥产能第一,业务覆盖水泥、新材料、工程服务等,2025年营收预计突破5000亿元;海螺水泥全球水泥产能第三,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成本控制,在核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东方雨虹2025年中报营收135.69亿元,作为防水建材龙头,凭借全品类产品布局与全国产能网络稳居营收榜首;北新建材2025年中报营收135.58亿元,以石膏板为核心业务,拓展防水材料、涂料等品类,综合实力强劲。
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则通过差异化竞争立足市场。三棵树是国内涂料行业龙头,2025年中报营收58.16亿元,涵盖建筑涂料、工业涂料等领域,受益于家装与工程端需求复苏;兔宝宝2025年中报营收36.34亿元,聚焦家居装饰材料,以板材、地板、涂料等产品为主,依托渠道优势稳居行业前列;科顺股份是防水建材核心企业,2025年中报营收32.20亿元,产品覆盖工程防水、家装防水,与东方雨虹形成行业双龙头格局;坚朗五金2025年中报营收27.55亿元,建筑五金系统核心供应商,产品涵盖门窗五金、安防系统,工程端客户资源稳定。
新兴领域竞争者以技术驱动为主。光伏建材一体化(BIPV)企业开发的光伏组件与建筑材料结合技术,预计到2030年BIPV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低碳水泥企业通过添加工业废渣、优化生产工艺,碳排放强度较传统水泥降低30%以上,成为绿色建材主流;智能建材企业的自修复混凝土、温敏玻璃、光致变色涂料等创新产品逐步落地,推动建材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2.行业供需分析
(1)供给端
2025年8月,建筑材料工业景气指数为101.2点,高于临界点,处于景气区间,比7月份回升6.4点,比上年同月低0.2点,建材行业运行环比回升。8月份,在建材分行业中,水泥、隔热保温材料、非金属矿采选业3个行业产品价格环比上涨,较7月份减少3个行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墙体材料、防水材料、轻质建材、石灰石膏、粘土和砂石开采、建筑用石、建筑技术玻璃、矿物纤维和复合材料、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等行业产品价格环比下降。粘土和砂石开采、建筑用石加工、矿物纤维及制品等3个行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保持增长。总体上,建材产品价格延续低位波动趋势。行业整体生产活跃度提升,但产品价格低位震荡,企业盈利承压。
具体细分行业来看,8月份全国水泥均价环比小幅上涨0.5%,进入传统旺季前夕,企业推涨价格意愿强烈;但需求恢复缓慢,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国内浮法玻璃均价1209元/吨,环比+0.6%,浮法玻璃价格微涨,但库存压力大;光伏玻璃库存有所下降。玻璃纤维方面,粗纱和普通电子纱需求平稳,高端电子纱(如用于AI产业链)需求旺盛,价格坚挺。
(2)需求端
1-8月狭义基建投资同比+2.0%,地产投资同比-12.9%。建材投资需求指数:101.0点,环比回升7.1点,基建与房地产投资增速环比下行,整体投资需求偏弱,但环比有所回升,需求仍较弱;工业消费方面,8月份建材产品工业消费指数102.5点,环比回升4.8点,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下游制造业需求回升;家居零售方面,BHI110.06,环比下跌1.96点,受高温雨水天气影响,8月建材家居市场处于传统淡季,销售额同环比双降;出口方面,8月份建材国际贸易指数98.3点,低于临界点,环比回落3.2点,对外贸易金额环比下降,外部需求放缓。
整体上,行业呈现出初步的环比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牢固,上下游市场仍面临需求不振等挑战。短期来看,随着气温转凉和中秋、国庆假期来临,家装市场需求有望快速释放,9月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预计将回升。“金九银十” 的传统施工旺季,可能带动水泥、玻璃等产品的需求环比改善,但改善幅度仍需观察终端地产销售的恢复情况。
(三)重点信贷支持方向:绿色化与数字化
1.绿色建材产业
政策将绿色建材下乡活动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政策相结合,明确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目标,并持续推进绿色建材下乡活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政策。银行可构建“生产企业+消费终端”一体化服务方案:对生产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绿色产品扩产;对采购单位提供绿色建筑项目贷款;对消费者提供绿色家装消费贷款。绿色建材产业是首要支持方向。政策银行可开发专门针对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的信贷产品,给予利率优惠。
对于新兴领域,《方案》鼓励金刚石复合片在石油开采、复合材料在光伏和汽车车身等领域的应用。银行应当建立跨行业风险评估能力,重点关注材料企业在目标应用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与客户绑定情况。对于已获得下游厂商验证的企业,可提供订单融资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2.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政策明确支持建材大省因地制宜发展先进玻璃、人工晶体、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将成为新增长点,银行可关注已有技术积累的区域龙头企业,针对其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供中长期科创贷款。
另外,《方案》提出培育石墨、萤石、菱镁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特色产业集聚区。银行可基于资源储量评估,设计资源抵押融资模式,但需重点关注采矿权合法性、环境恢复责任等风险缓释因素。对于拥有优质资源禀赋的企业,可考虑提供项目前期贷款支持勘探与可行性研究。
3.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项目获得政策鼓励。方案提出建设智能工厂、建材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实施“人工智能+建材”行动。银行可创新推出“技术改造贷款”或“数字化升级贷”,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4.绿色低碳改造
对于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金融机构被引导优先支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数据显示,主要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需达到65%以上,这需要大量智能化设备投资,信贷资金将重点流向该领域绿色低碳改造也将迎来融资需求。《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前,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银行可推出“环保技改贷”等产品,支持企业节能减排。针对新产品推广应用,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研发 - 生产 - 推广”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可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加速新产品市场化进程。
(四)创新金融服务
1.创新转型金融产品体系
建材行业转型需要长期资金支持,银行可构建多层次的转型金融产品体系:
转型金融产品是支持企业绿色转型的有效工具。可推出与碳减排绩效挂钩的贷款,利率随企业减排目标实现情况浮动。梅州首笔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就是典型案例,银行根据企业技改进度设置分段利率,促进企业如期完成转型目标。
并购银团贷款金融产品,支持合规龙头企业对低效产能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方案鼓励骨干企业联合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转型基金,银行可担任基金托管人和财务顾问。
碳金融产品,随着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银行可开发碳配额质押融资、碳远期合约交易等产品,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
2.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
政策强调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银行也应同步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创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有助于全产业链协同转型。银行可以围绕核心建材企业,建立上下游企业电子信用凭证流转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开发能碳管理系统台,开发或接入建材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通过监测企业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作为授信决策和贷后管理的重要依据。方案明确提出建设建材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3.把握政策协同机遇
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信贷市场服务平台、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获取建材行业白名单企业信息,提高客户筛选效率。同时关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降低资金成本。
政银企协同模式降低融资风险。各银行应积极对接地方住建、财政部门,参与地方版贴息政策设计,争取风险分担。如广州市推出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管理办法,为银行提供20%-50%的风险补偿,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还有额外补偿。银行应主动参与此类政策。
随着政策推进,银行将会看到建材行业信贷结构的变化: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的贷款占比逐步提升,而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融资余额将有序下降。
未来两年是建材行业转型的关键期,也是银行重塑行业信贷格局的窗口期。那些能够快速调整信贷方向、创新服务模式的银行,将在支持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为自身创造更高质量的增长点。
(五)风险管控策略
面对建材行业调整期的潜在风险,银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控体系:
产能合规性审核成为放贷前置条件。对于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银行必须严格审核产能置换方案的有效性,将环保、能耗、安全等指标纳入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差异化信贷政策是风险防控的关键。银行应建立建材企业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对环保绩效A级、能效领先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对落后产能企业逐步压缩融资额度。芜湖市通过"主体转型"融资模式支持海螺集团整体转型,为银行提供了创新范例。
资金流向监控确保信贷资金专用。泰州农商银行通过“限额管控+用途穿透”双重机制,对贷款资金用途实行“穿透式”监管,一旦发现资金闲置、挪用等情况,立即采取管控措施。这一做法值得行业推广。
风险预警机制助力主动防控。银行可借鉴泰州农商银行的经验,接入工商、司法、税务等多领域外部数据,构建覆盖企业经营状况、信用记录、履约能力的“全息画像”,实现风险信号的“精准捕捉”。
在贷前调查中,除常规财务分析外,必须将产能合规性文件(如产能置换方案)、环保能耗数据(如超低排放改造计划)作为审批的强制性前提条件。在贷后管理中,不仅要监控资金用途,更要关注企业的ESG表现,特别是碳排放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