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青山资本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研究报告》时间消息,老年群体展现出“28倍收入差距”“60%高储蓄率”“52%数字鸿沟”等特征,强调养老金融对中小银行的重要性。报告指出,中小银行应摒弃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深入理解老年群体的多样性与需求,从产品设计、渠道优化到场景合作,构建差异化的养老金融服务,以更好地满足这一群体的实际需求。【中国电子银行网链接

商机眼

养老金融的研究报告指出,老年群体的特征极为复杂,呈现出“28倍收入差距”和“60%高储蓄率”等现象。具体而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月均养老金达到6243元,而城乡居民仅为223元,表明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差异显著。同时,老年群体的平均储蓄率高达60%,这几乎是全国居民平均水平的两倍,而80%的老年人将“本金安全”视为金融决策的首要标准。医疗支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攀升,80岁以上老人年均医疗支出超过2万元。 数字鸿沟也是养老金融面临的重要挑战,报告强调,52%的老年人未接入互联网,73%的人表示无法使用复杂的应用程序,而60%的老年人依赖家庭成员操作金融服务。针对这一现状,中小银行需要优化服务渠道,线上线下协同,确保既满足老年群体的数字需求,又保留人性化的服务。 在养老金融的具体路径中,中小银行应建立分层分类的产品体系,以应对不同收入、教育和生活状态的老年客户。例如,针对高收入客群,银行可推出起投10万元的“养老理财+家族信托入门版”;而针对低收入群体,可以推出“零门槛老年储蓄账户”以适应他们的需求。 此外,金融机构还需重视场景需求,聚焦医疗和照护服务,及时响应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未来的养老金融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规模和技术之争,而是共情能力的较量,谁能真正理解并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谁就能赢得市场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