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北京日报**10月消息,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自2021年实施以来,该制度已惠及5145名失能群众,有效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并促进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通过多元筹资和严格评估机制,确保了失能人员享受到优质服务与基金安全高效运行,提升了整体生活质量。【晋城市人民政府 链接】
商机眼
在全市5000多个失能家庭中,护理员的温情问候和专业照护已成为日常,三年前的这一场景却是许多家庭难以想象的奢望。2019年,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市委市政府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工作。2020年9月,我市被正式列为第二批试点城市,并于2021年1月启动实施,惠及万千家庭。制度设计上,创新建立了多元筹资模式,个人和单位各缴纳0.15%,并且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单位缴费部分由职工医保基金和财政进行补贴。重度失能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四种护理服务形式,产生的护理费无起付线,基金支付比例保持在70%左右。 截至目前,长护险制度已惠及5145名失能群众,基金支出超过8400万元,缓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照护困境。赵丽,1957年出生的受益者,因脑梗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经济压力剧增。2021年7月在了解长护险政策后,她的子女为其申请了护理服务,经过评估,赵丽被认定为重度失能Ⅱ级,享受每月1400余元的报销,家庭经济负担显著减轻。 长护险的实施推动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全市已建立47家定点护理机构,护理人员超过1200名。该制度不仅为失能老人提供了专业照护,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形成良性循环。未来,我市将持续优化制度,探索更多群体的保障,确保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能够享受到制度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