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新华日报消息,近日落幕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传来消息,全国首批自主培育的200名大国工匠中,江苏占11席,得益于系统构建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度体系,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江苏省明确到2035年培养200名大国工匠、1000名省级工匠等目标,并加强政策合力和市域探索,建立特色工匠培育体系。同时,企业实践中,激励机制的创新有效提升了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人才动能。【人民网江苏链接

商机眼

江苏省在2024年提出目标,到2035年培养200名大国工匠、1000名省级工匠和5000名市级工匠,并通过“五大行动”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2024年7月施行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规定高技能人才享受与专业技术人才同等待遇,并推广职业资格与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制度”。 各市根据产业特点建立特色工匠培育体系,例如徐州市的技能人才达132.25万人,高技能人才37.33万人。镇江市核发高级工证书1600多本,职称证书1017本。盐城市技师学院与长三角129家企业合作,构建技能竞赛链。 无锡鹰普集团设立激励体系,近三年累计发放奖励515.9万元。此外,全省已有2.08万家企业与200多万名职工签订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为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了有力保障。

商机关联区域

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