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金融时报10月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在“十四五”期间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标准全、工具新、合作广、成效实”的格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逐步构建,已发布多项标准,支持领域扩展至贸易和消费环节。同时,转型金融标准在钢铁、煤电等行业取得重要进展,试用地区发放转型贷款约670亿元。此外,生物多样性金融和蓝色金融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还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强化风险防控,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体系变革。链接
商机眼
绿色金融的相关数据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中国的绿色信贷规模已突破40万亿元,显示出金融机构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积极投入。此外,截至2025年8月末,试用地区实际发放的转型贷款约为670亿元,银行授信规模达到1250亿元,体现了转型金融标准的实施效果。 在绿色金融标准方面,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1项全国标准和9项行业标准,另外还有30余项绿色金融标准正在研究中。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发布全国首个绿色金融国家标准《绿色金融术语》,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性通用标准。 在市场化金融工具的推动下,自2021年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经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达到约42.39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显示出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多元化和规模的持续扩大。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积极参与G20可持续金融工作,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标准衔接,促进跨境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为全球可持续金融体系变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