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金融市场研究》2025年消息,浮动利率债券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已有近三十年发展历史,尽管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在机构投资组合中仍未成为核心配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及绿色金融需求的上升,浮息债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指出,传统静态估值法存在系统性偏差,动态估值框架更能反映市场预期,浮息债在利率上行周期表现出防御性,而在利率下行周期缺乏弹性。研究还提出,浮息债应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利率对冲工具,未来需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完善估值体系,以增强其在债券市场中的地位。链接

商机眼

浮息债市场的演进经历了三轮扩张:第一轮(1995—2000)以一年期定存利率为基准,第二轮(2003—2011)引入SHIBOR等市场利率,第三轮(2015—2021)伴随LPR改革与资产证券化发展,发行规模创新高。截至2024年底,浮息债存量已超过5万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占比逾七成,市场成交额仅约500亿元/月,占全市场比重不足0.2%。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2025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为案例,该债券以DR007为基准利率,期限3年,票面利率条款设计为“前60个交易日DR007算术平均值-1bp”。研究测算DV01仅为0.04元,远低于同期限固息债。情景分析显示,当利率上升100bp时,浮息债价格仅下降0.16%,而同期限固息债跌幅达2.3%;当利率下降100bp时,固息债价格上涨2.3%,而浮息债涨幅仅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