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时代周报记者报道,助贷新规自实施以来,互联网贷款平台的利率普遍降至24%以下,然而借款人仍面临额外费用,使得综合年化成本可能超出规定上限。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平台实行“白名单管理”,并强调合规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在调整业务的同时,面临着回归主业的挑战与机会。多家银行尚未公布助贷“白名单”,而外资行的合作机构多样化,显示出助贷行业已进入竞争加剧的新阶段。【东方财富网链接

商机眼

随着助贷新规的实施,互联网贷款平台的贷款利率普遍降至24%以下。根据新规,贷款的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这一标准以前被视为民间借贷的自然债务区间。多家平台如蚂蚁、美团、京东等为了吸引用户,推出了包括新客30天免息在内的优惠活动。调查显示,借款人通过平台申请贷款的额度在6.07万元到20万元之间,年化利率最低为7.56%,大多数平台的标注利率均低于24%。 不过,借款人面临的问题在于,除了标注的借款利率外,平台可能还会收取担保费用和提前还款违约金,这些额外费用可能导致综合年化成本超出24%。例如,一位借款人通过分期乐APP贷款4000余元,贷款年利率为6.8%,但综合年化成本达到36%。他多次联系平台希望调整利率,但未得到有效回应。 截至目前,微众银行已合作超过380家机构,然而多家国有大行尚未公布助贷的“白名单”。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预计到2024年,互金助贷行业头部平台的助贷余额市场占有率将达到76%。通过这些变化,金融机构被迫回归主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未来助贷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注重金融科技和客户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