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9月26日消息,北京市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加快进程,强调从产业需求出发,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构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指出,将通过健全科产融合机制、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创平台建设等措施,提升产业链韧性,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局链接

商机眼

在北京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强调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个与科技金融相关的目标和措施。首先,支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目标是实现“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千家”的“双破万一过千”目标。为此,北京市已建设147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覆盖高精尖产业全领域,成为技术突破的中坚力量。 从研发投入来看,2021年以来,北京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从211.9亿元增至2023年的303.6亿元,显示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夯实。此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科产融合统筹推进机制,明确攻关任务和强链补链方向,力求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堵点,提供长期金融支持。 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北京市致力于推动产业界主导的创新中心,已建成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在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未来,北京市将持续深化各项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