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中国证券报2025年上半年消息,民营银行在应对科技浪潮时,正面临如何有效嵌入AI技术以提升业务效能的挑战。尽管部分银行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增长,如浙江网商银行和江苏苏商银行,但整体行业仍存在安全、成本与效益等多重顾虑。许多中小银行在资源和科技能力上与头部银行差距明显,导致业绩分化加剧。AI技术的落地难题,尤其是在安全性和成本控制方面,成为民营银行转型的关键所在。专家建议,民营银行应聚焦高价值场景,优化数据治理,推动生态合作,以实现AI的有效应用。【中国网链接】
商机眼
随着科技金融的迅猛发展,民营银行正面临着转型的迫切需求。行业内普遍认可,AI技术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业务成效上。根据预测,到2025年上半年,民营银行在业绩上的分化将更加明显,其中浙江网商银行、江苏苏商银行和四川新网银行已成为“千亿俱乐部”成员,资产规模分别达到4835.55亿元、1436.08亿元和1056.96亿元。这三家银行上半年实现了营业收入100.05亿元、34.12亿元和29.36亿元,以及净利润20.47亿元、4.86亿元和4.19亿元。相较之下,许多其他民营银行的营业收入则低于15亿元,净利润也多在4亿元以下。 然而,AI技术的落地仍然面临安全、成本和效益的主要顾虑。完整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成本通常在数千万元级别,尽管免费的AI模型可以降低初始部署成本,但后续的算力资源投入和模型持续训练也对民营银行构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IT预算紧缩的背景下,小型银行与大型银行在科技投入上的差距愈发明显,后者的年科技预算可达数十亿甚至百亿元。 面对这些挑战,民营银行被迫寻求通过金融科技实现成本优化和市场响应能力的提升。许多银行开始探索将AI技术嵌入核心业务,以期打破传统业务模式的局限。具体而言,某中小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显示出数字化转型的潜力。 然而,AI技术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安全问题、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以及数据治理难度是其主要障碍。为此,专家建议中小银行应采取精细化的科技投入策略,优先关注高价值场景,并借助开源生态合作开发AI应用,以在实现效益平衡的同时推动科技能力的提升。